土木工程网,因为专业,所有专注,土木工程综合第一门户网站,土木之家!

最近更新|SVIP|会员中心|新闻公告|社区

资料
资料
文章
搜索

设计 办公楼 教学楼 住宅楼 综合商场 宾馆酒店 宿舍旅馆 工业厂房 施工组织 路桥工程 土木文库 别墅图纸 施工组织大全 站内公告

知识 施工技术 技术交底 设计知识 造价知识 安全文明 监理知识 市政工程 玩转工地 安装教程 在校学生 BIM知识 建筑图纸 结构图纸

资料 教程 工程测量 概预算 施工工艺 BIM教程 PKPM教程 土木网课 哈工大 同济大学 中南大学 东南大学 西北工大 考试教育

论文 建筑论文 结构论文 水利论文 现场管理 国标GB 行业标准 城建交通 地方标准 建设标协 建筑图集 规范合集 精选软件 建筑书籍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知识 > 建筑设计  >  如此高级的方案设计,抓住重点你也能做出来!

如此高级的方案设计,抓住重点你也能做出来!

发布日期:2020-02-24 16:33:10来源:土木工程网责任编辑:土木龙


导读:
拥有土木工程网,皆有可能。欢迎访问tmgcw.com
三分画七分裱,再好的设计得展示出来才算数,否则你高水准的概念就永远只有你自己一个人知道! 问题是我们建筑系的表达怎么想都不是纯艺、视传那么容易。要考虑的东西略多:首先设计要源于场地,扎根于场地,所有的创新异象都要
拥有土木工程网,皆有可能。欢迎访问tmgcw.com

拥有土木工程网,皆有可能。欢迎访问tmgcw.com

 三分画七分裱,再好的设计得展示出来才算数,否则你高水准的概念就永远只有你自己一个人知道!
问题是我们建筑系的表达怎么想都不是纯艺、视传那么容易。要考虑的东西略多:

首先设计要源于场地,扎根于场地,所有的创新异象都要与场地现状密切相关,这就凸显了场地分析的重要性。具体的表达中,首要的是抓住和突出场地的独特性和你对场地的理解:
如果场地古老且建筑物密集,表现当地的拥挤和复杂多样的生活方式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喜欢公建,这样的图说白了表现建筑和人口的密集程度,这让造公建变得理所应当,老师没话说,甲方看了就乐呵~

注意最下面的一行图,表现的是当地规划史,建筑密度和高度一直在不停地加大,变高,这种趋势的延续势不可挡,使得公共生活质量很低。如何解决?公建咯~

依山或傍水的场地,场地分析中通常都会将山山水水拿出来深入描绘。好画,山山水水这种东西不像建筑物,卫星地图的质量再差也丑不到哪去,随便PS两下效果都不错,尤其是配合CAD图一起的时候:

需要注意的是:对比度要大,饱和度要低。很多同学喜欢彩图,到处都是颜色,这非常容易使画面中抢眼的细节变得过多,最终主题未必突出。下图同样傍水,很精致,花的时间更多,但与上图相比效果和易达性都逊色不少:

Kyee叔略微改个一下之后:

加大对比度,善用高级灰,这会让你的主体信息更突出,且通常会让阅读更流畅!

为留篇幅给其他内容,场地分析在此略过。最后两条关于场地分析的建议:

1. 场地分析,尤其是总平尽量不要只用CAD,善用卫星地图!

2. 表达的内容应尽量丰富,多层次,可以用图块的方式,比较干净小清新,信息直来直去:

也可以使用分层的表达方法,看起来更复杂,图也更耐看:

缺点是有时候效果会有点脏,且图通常会比较高,会让排版比较麻烦(跟其他图组合起来时)

场地分析不能白做,要得出结论,基于生成概念。能生成结论和概念的方向没几个,总结起来常见的如下:

1. 流线:

任何城市的流线都是分主次干道和直线的,而且每个城市都不一样,具有唯一性:

通常只要将交通网有选择的提取出来就可以直观的表达城市的商业区、周边住宅区与服务区(如工业)的位置和关系:

主干道的关系是丰富的,表达方式自然多种多样。

有个普适的真理是城市的区块通常都是串联的,即使是不是很常见的北京那种环状交通网,也一样基本上是串联的。因此如果比例尺较大,我们就可以从区块之间的联系方式进行表达。

需要注意的依旧是对比度和饱和度的问题。比例尺大了,通常会涉及到涂个背景色的需求。同样的场地、表达方式,一个背景色不同,可以产生下面的情况: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测试一下在黄色的这张图上可以持续几秒钟的阅读不辣眼,Kyee叔是2秒左右。

除了主次支,流线分组方式还有一打,包括交通工具、人群属性、年龄等等。下图是从交通工具进行区分的流线分析图:

灰色背景配中高饱和度的标注

流线能分组就说明表达起来也能分层:

很多情况下,表现流线的标注也不一定非得弄得那么明显,能辨识即可,最终还是看效果:

通常情况下城市的交通网都是以机车为主,排第二的应该是船。威尼斯那种太特殊,乌克兰的基辅群岛(Kyiv Islands)常规许多。下面展示岛和岛之间的轮船流线 和 “海峡两岸”的过车桥:

同一个项目,来个大比例尺。桥依旧清晰:

这样的比例尺下,桥不可能有这么粗,这事反科学反人类。但为了清晰明确的表达设计的概念,反反人类没什么不好。

需要声明的是流线的表达不一定需要较大的比例尺,也不是只能用平面(或较小透视的轴测图)来展示。 用些剪贴画(Collage)的方式往往效果更引人回味(尤其是对于申请中 和 在读中的建筑生而言,这种表达方式更值得提倡):

Collage是电脑图,一般比较不容易和手绘以及CAD图进行结合。对这二者的结合有需求时可以考虑下面的方式:

上半部分是两排房子挤出的一条街(进行了一些标注),下半部分是建筑的剖面。

结合后,先展示人在街道上所能接触到的功能空间,之后剖面展示人在街上(建筑中)的视觉体验。

之所以提倡Collage的方式无非就是它更艺术,更容易体现和反应设计师的审美和感受。但制作有难度,怕做不好的可以尝试下面的方式:

实体模型是非常好用的东西。多数学生们只是把它扔在纸上列一排,这样的做法下,模型的好处一点没表现出来。既然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做模型,那么干嘛还再花大量时间建模渲染呢?

有效的利用实体模型,效果通常比电脑图赞!

对流线的分析往往会生成一种非常类似于场所精神的结论,说白了实际上是当地人的生活和行动方式。那么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的设计就应该尽量全面的继承这样一种精神。 这就涉及到了设计方案中的流线的表达:

最常用的方式是分层罗列的平面。简单标注后,通过读者的空间想象力来渗透空间的流线:

这种图的诀窍是对功能空间的标注方法,颜色的选择、填充色的选择,需要进行一定的考虑和尝试。

如果建筑的楼层分布比较有意思(如错层),建议用轴测图或剖面图的方式表达纵向交通通道,表达的会更直接:

渲染技巧娴熟的可以这样(但需要强调的是,再好的渲染图,也不如上面的PS出来的图讨考官喜欢):

这种图通常都是表现楼梯。电梯没人画,细节多,且会挡住很多功能空间,而且画出来通常比较丑。

如果非要展示你的电梯,建议这样的方式:

也可以这样:

简单的说是将纵向交通方式缩小并考虑和建筑技术方面的信息一起结合着表达。

如果流线比较复杂,那么还是请老老实实的在3D模型上标注:

比较投机取巧的方式是在平面上直接标注各种流线的可能性。这样的流线分析可以比较直接的渗透你对空间中家具/功能区域的布局方面的考虑:

再如:

小总结一下:

流线的表达方式太多,动动脑,多思考,图一定很好看。对于建筑学生(尤其是要留学的那些)请注意尽量避免下方这种图示:

图好看,该说的东西也说得差不多了。但不建议多用。

一是反复出现这样的图例的作品集会让人感觉廉价。更主要的,这种图若不基于前后文的反复阅读,通常看不懂。

我们很难想象考官会来回翻阅一本作品集,于是对你来说,这种图除了能速成以外,基本没什么好处。因此少用。

流线是用来连接各个分区(功能空间)的,这个应该不用解释。既然如此,就不得不说功能的分区。

2. 功能分区(LAND USE)

功能的分区包括场地分析中的城市分区 和 具体方案中的功能空间分区两个方面。最常见的是通过填充来进行区分,除了色块也可以用CAD的那种填充图案 和 文字块。直接上例子:

前三张是颜色填充。CAD填充图案的效果和直接填颜色差不多,在此省略。下图是文字块(懒人专用):

除了填充,直接标注也是常用的方法:

如果懒得进行填充,那么建议尽量使用图片配文字 或 3D模型配文字(下图)的标注方法。

走各种方法各种招呼的路子最终效果往往也很好,如下图:

设计方案层面:

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必然是平面图和轴测图:

比较上档次的做法是从剖面进行表达。这样的方法更容易渗透设计者在功能分区方面的考虑。另一个优点是可以顺带表达设计的推进过程(也就是你的概念发展过程):

3. 城市建筑肌理

除流线外,最容易分析的也是必须要分析的就是场地当地的建筑肌理(建筑的密度、高度和体块)。建筑设计终究是要注重在空间的立体体验的学科,若不基于你对建筑与城市,场地与城市方面在密度和高差两方面的理解,很难想象能设计出成功的方案。

在西方的院校,肌理方面的调查通常通过场地模型进行。这时候的模型也通常可以直接拿出来展示当地的城市密度和高差。 通过材料和颜色的选择,也可以对建筑的功能形式进行有效的区分和强调:

如果没有实体模型, CAD填充必然是最信达雅的做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肌理图中通常无需再用箭头等标注场地的流线!

对建筑物的密度进行一个细分,就出现了对某种或某几种特定功能空间的密度的分析,表现出来可以是下面的样子:

在之前的场地分析的文章中放了一张通过当地的房价来表现场地特点的一张分析图,下图是姊妹篇,展示建筑物的高度。

e026c80d57d42a06a341a9b08fd0ff00.jpg

通常建筑的高差都是通过影子地图来表示,见下图:

放在过去是要画死人的东西,科技进步了,SU开影子,导出一张平面或较小透视的顶视图,PS改改效果就好。

除了建筑的高差和密度,建筑肌理中最后一个点就是建筑的体块形态。

不是必须表达的东西。需要的时候可以像这样:

如上面所说,建筑的肌理代表着建筑与城市,场地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说的再明确一点,最重要的核心调查方向是建筑与周围的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

不管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的空间与室外的空间总要产生种种逻辑上的关联,这涉及到取景。可以取景观(如绿树),室外公共空间也是常用的取景“素材库”。

拥有土木工程网,皆有可能。欢迎访问tmgcw.com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最近更新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代做毕业设计 | 免责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公众号| 手机版 | sitemap

Copyright 2008-2023 TMGCW.com 【土木工程网】 版权所有 黔ICP备13000263号-8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3430号

声明:本站资源均来源于网友投稿或转载自其他网站,本站不进行任何扫描/翻录/篡改署名,所有资料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交流,正式使用请购买正版,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